她放任自己的意识随着海浪浮沉。
每隔一个周的周四,她便会掏地图,随心
圈
一个陌生城市,而后是定火车票、查攻略,并在周六清早轻装
发。她的游览顺序也相当固定,花两三个小时
略地走一遍景
――对于景
她其实并不太
兴趣,更多地是抱持一种「来都来了」的心态在打卡,而后寻一
教堂或是墓园,再不济也是一
边的长椅,呆坐着打发剩
的时光。
因而纵使相隔万里,她也决意凭一己之力跨越时空洪。
也不是不门,只是更多时候她宁可自己一个人,即便是需要社交,她也更适应和陌生人之间的社交。
比如圣安德鲁斯和卡迪夫,因为有海,像她的家,也像何与的家。坐在海边时她总在想,她的心之所在就在某个彼岸,尽她看不见,但她的心本就是笃定而明亮的灯塔。
至少,需要学着受孤独,才能习惯孤独。
只能通过网络维系的微弱陪伴让她有些烦躁,虽然这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常态,但她固执地把当这个夜晚留给任
的自己。
,听起来既大又空且不可捉摸,落到生活中无非就是「陪伴」二字,而陪伴讲究一个实时
,若是该在时不在,事后弥补再
真意切也不过是捉襟见肘的安
,聊胜于无。
在英国的日无论如何都是乏善可陈的。
等到她坐定在机舱、看着万家灯火在脚底渐渐远去汇聚成模糊的光
,已是午夜时分。她调整了个舒服的姿势让整个人都蜷在座椅里,最后把手机里的sim卡从移动换成giffgaff,再把换
来的卡小心收
钱包的暗格中。
约摸过了四十分钟,渡轮最后一次靠岸。她拖着行李箱了船,面前的通
与机场
发大厅相连。
一个自带漂泊属的人很难在任何一个地方找到归属
,包括所谓故乡。
是不能了。方圆想了一瞬,踮起脚举起手,双手用力地朝父亲所在的方向挥舞。她看见父亲也举起了手,似乎还朝渡轮的方向扬了扬巴,他的嘴型好像在说的是,「去吧」。
非说有什么期待,那大概是她近乎诡谲的生钟――每天早晨4
起床,晚上8
准时躺在床上。
她从国背了四五条烟到英国,是她和何与
惯了的那款。
每当她被作业和论文折磨时,至少还有熟悉的烟草味陪伴在侧――虽然,在她完成学业回国之后立刻同何与义正言辞地表示再也不
这款烟了,因为它是“论文味”的。此为后话。
新认识的好友每每约她晚上看电影或是周末逛街和看展,她十次里有八次推脱说太累不去;室友在厨房开home party,她宁可在一墙之隔的卧室里闷大睡,她不觉得吵,只觉得无趣;同专业的同学相约去酒吧,她只说不胜酒力、转
就在商店里拎了两瓶威士忌回房独酌。
再又过了一个小时,方圆便已等候在登机了,她拿起手机给父母和何与报了平安,见时候不早,简单说了几句也就打开飞行模式了。
「等再开机的时候,就是新的开始了。」她拍了拍自己的脸颊,像安般。最后看了一
显示屏――Arrive at: London Heathrow,她
上
罩沉沉睡去。
有几个城市真真儿地让她十分喜。
有时候趁着晚上课早,
地铁站时正巧是夕阳西
时分,她会迎着光的方向漫无目的地走走停停,也不拘走哪条路,反正等想回去了再打开地图查路线就是。
她其实是很喜大海的,她家有大海,何与家也有大海。她只是不喜
在奔波的旅途中看海――大海值得人们用最从容或最沉溺的姿态去欣赏,而不是像现在,心绪不宁又颓丧万分。
------
她坐上了渡轮,破天荒地挑了个离窗最远的座位。
这样的话,每天醒来时正好是北京时间晚上8,幸运的话能跟何与说上三四个小时的电话再洗漱准备上早课;每天
睡时则是北京时间中午12
,正好是何与午休时间,即便是听她说一些诸如上午又背了几个单词、在workshop里又得到了什么文书的新思路等家长里短,她也甘之如饴。
她也独自外旅行。
有时候是在逛商店逛累了的时候,随便坐在卖场门停车场的石墩
上,若有
浪汉或是过路人碰巧在一旁,她会有意聊上几句,在兴致缺缺时也可以毫无负担地截断话题并
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