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今年七月底,我们回村一听说,上问里正,结果,里正说:不巧,招募民夫的官爷早已经来过咱们村,你们晚了一步,等明年再试试。”语毕,老妇人懊丧捶打田垄,灰尘飞扬。
姜玉姝恍然颔首,了如指掌地说:“城墙仍缺人手。”她略一思索,吩咐随从:“从她家挑三个壮丁,补民夫里去。”
……
“是,是,草民明白。”中年人如捣蒜,跪立仰脸说:“只要对方别再偷挖,剩余的八百五十斤一定给她家!至于这三十亩地,本就不是我们的,遵照官府当初的吩咐,自当归还。”
“知县问话,你没听见吗?”衙役们威风凛凛,喝令:“快说,你家有几个壮丁?”
“唉,何尝不想应征呢?”
“是!”小吏殷勤,立刻近前连问带挑,唯恐显不自己的勤恳。
“您慢些,路不平坦,小心脚。”
“是。”
“我一定叫我家小们好好儿
活,绝不辜负您的仁慈善意。”
“挨打不一定会死,饿肚却必死无疑。”
老妇人遭到小辈埋怨,转窃喜为愧疚,颓然跪坐,拍地哭求:“大人,您还不如打我一顿,我宁愿挨板。突然少了一百五十斤粮
,我家没法过冬啊!”
十月,天气越来越冷。
老妇人唬了一,瞬间戒备瑟缩,支支吾吾。
新官上
围观村民吃了一惊,茫茫然,小声嘀咕:“这是……因祸得福了?”
“快冬了,家里缺粮,大大小小十几张嘴,兴许熬不到明
。” ……
老妇人一家喜望外,不敢置信,使劲磕
,“多谢,多谢大人怜悯关照!”
姜玉姝满意颔首,又面朝被告,缓缓问:“你家有几个壮丁?”
姜玉姝板着脸,并未理睬被告,而是嘱咐:“原告,秋收分清楚粮之后,你尽快
归原主,不得有误。”
众人忙跟随,簇拥知县离开。
“刚回乡的人没着落,都想应征,挤破脑袋抢活儿,轮不到你。”
“城墙早已重建好了,冬前只需简单修补,活儿不累。啧,我家要是有多余人手,也撵他应征去,粮
嘛,能省则省。”
姜玉姝打量几,“你女儿一家在娘家过活?”
老妇人战战兢兢,不敢违抗,惴惴答:“我有四个儿,但长
在兵荒
乱时被敌兵杀了,剩
三个。”
村民们不消吩咐,齐齐跪
呼:“恭送大人。”目送官府一行远去后,
切议论了半天。
判决毕,姜玉姝最后扫视四周一圈,转说:“此案已了。走,继续赶路,去荆镇镇上看看。”
被告一家十分难堪,垂丧气,愁苦嘟囔:“罚粮
,还不如打板
呢。”
“我今早劝了的,娘不听,非要来挖土豆,瞧,果然事了?唉!”
“唉,我女婿家的房也被贼兵放火烧了,索
一
过。”
书房,姜玉姝召集几个
属,商议公务。
姜玉姝暗纳闷,“对于返乡的难民,官府专门制定了赈济措施,除了赈济粮、借粮种之外,壮丁可以应征修缮城墙、开挖河
,当一阵
民夫,官府
吃喝,还能挣些粮
过冬。你家五六个壮丁,为什么不去应征?设法撑过今冬,明年
耕时开始种地,别怕苦累,日
会慢慢好起来的。”
半个月后・县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