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丈,长宽近二十丈,四方的塔逐层缩小,最
面一层边长十余丈。塔基四周林立着碑刻——正是程宗扬此行的目的。
程宗扬似模似样地了香,
在金灿灿的香炉中,敬了佛祖,然後绕着塔基一边走,一边饶有兴致地看着上面的字迹。
“这有什么好瞧的?”李炎就着石灯看着碑额,“大唐天宝十二年……都一百多年前的题名了,人都成灰了。”
程宗扬:“这些都是先贤名士,追古思今,令人不胜向往。”
程宗扬一脸的唏嘘慨,其实碑上那些名字,他拢共也没认识几个。
虽然不知窥基等人为何不愿旁人登塔,不过程宗扬对大雁塔的兴趣其实不大,他真正在意的是“雁塔题名”所留
的
士名录。
唐国科举每年一考,通常分为明经、士两科。其中明经科每年中举者百人左右,
士科只有区区二十名。
每年科举时,考生们从各州郡汇聚长安,在大雁塔祈福留名,一旦中了
士,便将名字涂朱,以
芳千古。考生们无不将此视为莫大的荣耀。那位传说中的白员外如果真中过
士,肯定会在大雁塔
留
名字。
唐国考生先经过州郡选,方能赴长安参加科举,大州每年也只有三人的限额,因此考生数量并不多,每年一通石碑便足够刻
。
白员外传说日久,很难确定他参加科举的时间。程宗扬只能大致圈定一个范围:白员外生约在一百年前,参加科举最早也在八十年前。唐国科举号称三十老明经,五十少
士——五十岁中
士都能算得上年轻。那么白员外参加科举的时间大概在八十年前到五十年前之间,总共三十通石碑而已。
考虑到白员外中士被视为奇闻,五十岁才中
士的可能
非常小,真正需要留意的,也就是最早的十几块。
雁塔题名作为长安名胜,寺每年都会将留名重新涂朱,即便百余年前的碑文字迹,依然如新。
程宗扬与袁天罡一,在碑上寻找姓白的名字——数量还真不多,从八十年前,再到七十年前,再到六十年前,涂朱的总共也才五六个。
但紧接着,一连了三个名字涂成朱红
的白姓名人:白居易、白行简、白
中。这兄弟三个,一个大诗人,一个……大诗人,一个宰相,生生撑起了白氏的大半边天。
李炎不耐烦看石碑,跟一帮少年围着一盏半人的石灯,试着谁能举起来。窥基、净空等人在旁看着,脸
虽然不大好,倒也没阻止江王殿
的雅兴。
袁天罡摩挲着碑上的名字,有些神思不属。
程宗扬低声:“怎么了?”
“哦,没什么。”袁天罡回过神来,叹:“这些人,都已经不在了。”
“怎么?你认识?”
“见过这位。”袁天罡指了指白居易的名字,然後自嘲地笑:“我年轻时穷得要死,琢磨着投诗混
名声,好不容易混了一回诗会,结果白老随手指了件东西,让我们当场赋诗……”
“你没装一把?”
“屁咧,当场打回原形。一起去的十几个人,就我交了白卷。”
程宗扬笑了几声,又回看着石碑,“白居易五十年前中的
士,好像十几年前逝世的?”
“十八年前。”
“真遗憾,我来得晚了,没见到这位活着的大诗人。”程宗扬说着忽然一怔,“老袁,你在想什么呢?”
袁天罡声音轻如耳语,“我在想,会不会是他……”
程宗扬看着他手指摩挲的那个名字:白行简。
“唐国士人多以诗赋知名,他却长于,还有一篇赋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