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州不一样。河州是大商的粮仓之一。朝廷粮仓的粮
,少说也有四分之一,甚至在某些特殊的年份达到三分之一左右的粮
,都产自河州。
学们不至于亲自动手耕田施
养鸡养鸭,但是各方面蹲地
的记录和指导绝对不会少。
在河州种田绝对不是像在北凉那样,亩产过了七十斤就能够张灯结彩,喊着丰收的。甚至北凉种地的收成,
本就是为了能够让朝廷给北凉少贴补一
,那
产
连自家吃的都不够。
胡澈没跟王知府一块儿走,又跟着白正清在书院里面转了两圈。
王知府转念一想,学们不行,不是还有先生么?不过农学院的院长是林和诚,林老
还是很难搞的。
河州每年的粮产量,直接关系着大商第二年的各种安排。
农为国之本。河州又是鱼米之乡。
王知府长长叹了一气,
脆把这些事
给放
了,转而和白正清请教起学问上面的事
。虽说他现在官已经
到这个地步,早就已经无需科考,但是白正清不仅学问上非常厉害,他几十年走南闯北,见识广博见解不凡。要不是碍着一
脸面,他都有心叫白正清一声先生,当然以白正清的
光,恐怕是不会认他这么一个学生的。
而且白河书院的师生们对书院都是交称赞,除了农学院的学
家长们抱怨孩
们黑了之外,其余就没有一
不满意的了。
河州势力盘错节,但是难得的在书院一事上面都持同样支持的态度。甚至他了解到今年书院准备招收的第二批学
中,会有几个名门望族嫡支的
弟
学,到时候……好吧,有着书院这些先生们和山长在,书院是不愁生源的。
的。但是就目前来看,确实得到了一些能够提产量的行之有效的办法。秋收还没有开始,亩产量还没法统计
来,不知
确切究竟增长了多少。但是只要
睛不瞎,谁都看得
来农学院的几块试验田长得格外得好。
他们教书匠嘛,都穷。
白正清到时无所谓。王知府官宦,当官的时间长,见识多,他也不是一无所获。再加上他的学生胡澈也在当官,他这个
先生的,在仕途方面能够给予学生的帮助有限,倒还不如这个王知府。
因为书院的兴建,他的政绩若是运作一番,并不难让他更一步。但是看着如今河州
看着就要一片大好的
势,他又有些舍不得走;又觉得在地方上能够兴学兴农,也是能够让人一展长才的事
。
如今的这些学们,让他们大略地指
一
河州地区的种植方法,问题不大。但是让他们去别的地方要去把这边的方法生搬
套,那恐怕结果不会乐观到哪里去。
王知府咬牙,脸上的表就有些僵
:“劳烦白先生记挂。秋收过后就要返京了。”接着他是留在京城里当个京官,还是继续到别的州当个知府,还得看
况。
王知府说到这,白正清也不由得
:“王大人说的是。不过王大人在河州的任期
上就要到了吧?别
的
土和河州可不一样,咱们农学院好像还没研究到别的州,学
们年纪轻经验不足,恐怕是帮不上忙了。”
王知府走的时候,白正清送了一包胎菊茶。不值钱,不过是农学院里随手栽种的,如今这个时令喝着刚好。
“王知府走了,你该